南朝第一谋臣刘穆之:刘裕背后的萧何
在谈论汉室宗亲的杰出人物时,人们往往会想到刘邦的汉初三杰、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和刘备的五虎上将。然而,在南北朝时期,还有一位战功赫赫却鲜为人知的刘姓雄主——南朝宋武帝刘裕。他平定内乱、收复失地,一生斩杀六位称帝者,功绩不逊于汉高祖刘邦。但为何他的名声远不如两汉帝王响亮?这与一个重要人物的早逝密切相关。
刘裕虽建立宋朝,却因在位仅两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。更关键的是,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谋臣刘穆之。这位堪比萧何、诸葛亮的奇才,本是刘裕最得力的助手。他们不仅是君臣,更是同宗亲戚——刘穆之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后裔,刘裕则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。
展开剩余76%刘穆之的才能早在年轻时便显露无遗。他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《尚书》《左传》,被建武大将军江敳赏识,征召为主簿。一个奇异的梦境预示了他与刘裕的缘分:两人同乘一船遇险,却被两条白龙所救。这个梦后来应验了——当刘裕需要主簿时,谋士何无忌立即推荐了刘穆之。
刘穆之对刘裕的辅佐可谓无微不至。他不仅参与重大决策,连刘裕的书法都细心指导:主公的字可以写大些,一字一尺,既显气度又不失威严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,将市井闲谈、朝野动向都及时汇报给刘裕,使其对天下事了如指掌。
在关键时刻,刘穆之的谋略多次挽救危局。当权臣刘毅企图阻止刘裕入朝辅政时,刘穆之识破其阴谋,建议刘裕果断带兵入京,一举掌握大权。他更提醒刘裕:扬州乃根本之地,绝不可假手他人。这番谋划为刘裕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。
刘穆之的工作能力令人叹服。他曾与朱龄石同时处理公文,从早到晚,朱龄石完成八十件,他却处理了上百件且游刃有余。即便在繁忙的政务中,他仍保持豪放的生活方式:用餐必设一丈长的餐桌,常有十余人与之共饮畅谈。他笑称:跟随主公后生活富足,但用度仅够所需,绝不浪费。
然而天不假年,义熙十三年(417年),58岁的刘穆之突然病逝。当时刘裕刚攻占长安,本欲继续北伐,闻讯后悲痛不已,连续多日哀叹:穆之若在,必能助我克复中原!由于失去这位得力助手,刘裕不得不放弃北伐计划,匆匆南返。他临终前感叹:穆之一去,社稷危殆!
历史学家对刘穆之评价极高:唐朝朱敬则将他比作萧何之镇关中,诸葛亮之相蜀汉;南宋洪迈认为他的功绩堪比荀彧辅曹操。诗人陆游更感慨:萧何守关中成就汉业,刘穆之一死刘宋班师。
试想,若刘穆之能多活十年,南朝历史或将改写。他可能会建议刘裕沿用汉之国号,凝聚人心;也可能辅佐刘裕完成北伐,实现统一。这位传奇谋臣的早逝,不仅是刘裕个人的损失,更是整个时代的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